《精,好,專》
這三個字是我對張善政先生回答我畜牧產業的評語
講的很好,當年你拜訪的人剛好是敝人我的好友,養牛這塊在台灣長期不受重視,已經是不爭事實
錢如何花在刀口上,真的能好好規劃
畢竟一個產業的形成需要國家與業者的長時間努力
希望有一天你所拜訪與瞭解的一切真的能再化為行動力
重點種牛進口限制真的問題很大
#對的事就該堅持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我還在任行政院時,參觀過一家養牛場,才知道台灣許多牛肉是來自淘汰的公乳牛,而不是肉牛。另一方面,也看到坊間許多牛肉店標榜「使用台灣黃牛」,似乎是個賣點。我不知道台灣黃牛的產量,只是我在花東地區常看看稀稀落落悠閒在吃草的黃牛,顯然不是有規模的飼養。陽明山擎天崗以前曾經有人養牛,後來放棄,那些牛隻後代變成無人飼養的野牛。李登輝前總統在花蓮兆豐農場正在努力試驗養和牛,尚未成功量產。我去參觀瑞穗牧場,才知道飼養牛隻用的牧草,台灣自己不足以供應,有許多是進口的。以上林林總總,都說明台灣沒有系統化的養牛產業與歷史。反之,電影上看到的是美澳等國一望無際的草原,飼養大片的肉牛。最後,就是台灣在農業在養牛技術上比起養豬沒有很特出。所以,在台灣地狹人稠的限制下,不但台灣養肉牛產業目前的規模非常有限,而且似乎沒有規模發展的條件。
所以政府策略?我認為:追求「小而美」。
我在政務委員任內,大力推動產銷履歷,本土牛肉也在試辦範圍內,不但去看過一家中部有名的牛肉分銷店,還去過台北東門市場吃過產銷履歷的台灣新鮮牛肉。東門那家牛肉店專銷台灣牛肉,供不應求。所以台灣牛肉是可以有不錯的價值訴求。只是在市場上,不能追求市佔率,而要追求價值(單價)。台灣豬肉品質好,沒有異位,國人喜好。台灣消費者對本土牛肉則沒有特殊偏好,有無機會去發掘?
所以我的具體策略:
1. 找出台灣牛肉在消費者心目中可以發展的特色?安全(瘦肉精、狂牛症、…)、口味、…
2. 技術上研發飼養技術,把上面的特色價值最大化。
3. 在市場行銷上,塑造台灣牛肉的形象(例如日本和牛),尋找台灣牛肉變成市場精品產品之途。
至於政府的投資相較於市場規模的比例?我覺得不宜主動制訂、強制要求,而是視上面策略如果實施,應該編列多少預算來達到?錢,花在刀口上。